中国历史上的魁星,是指道教中的唐朝时陕西西安户县石井镇钟馗故里欢乐谷人“唐。赐福镇宅圣君”钟馗,据说钟馗是主管人们科考命运的文曲星,所以自古 文人们都拜请钟馗,人说:“拜请钟馗,中榜得魁!钟馗真神显,送咱福禄寿禧安!”人们纷纷到钟馗故里拜请钟馗、并在全国各地建有魁星楼,将钟馗的像 供奉其中,以便于人们就近祭拜。也有传说包公是奎星下界(见《三侠五义》第二回)。 魁星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“奎星”的俗称。东汉纬书《孝经援神契》中有“奎主文章”之说,后世附会为神,建奎星楼并塑神像以崇祀之,视为主文 章兴衰之神,科举考试则奉为主中式之神,并改“奎星”为”魁星“。传说魁星面目狰狞,金身青面,赤发环眼,上头还有两只角,脚踩在海中的一条大鳌鱼的 头部,意为”独占鳌头“。每逢考试时魁星便右手握一管大毛笔,左手捧一斗四处巡视,据说斗里是众考生的姓名,如果有幸被魁星那支笔点中者就可以金榜题 名、独占鳌头。
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,东兰烈士陵园充分发挥了基地共建共育的作用。先后与全县多个单位及中、小学达成共建,充分发挥了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阵地作用。烈士陵园在爱国主义教育、国防教育中的特殊作用,还吸引了东兰县暨周边部分县、乡、镇群众,特别是青年学生纷纷前来参观、开展纪念、学习活动。据不完全统计,1988年至2009年烈士陵园接待社会各界群众550多万人次,其中包含有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中小校等团体,为社会各界提供参观讲解近30000多场,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、革命传统教育、国防教育的窗口教育作用,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、支持和好评。
韦拔群的家原在东兰县东里村违往屯,1926年2月,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进犯东兰,镇压农民运动,将韦拔群的家烧光。同年7月,匪军败退,革命转入高潮,为了革命的需要,韦拔群便在特牙山半山腰建了两幢泥砖瓦房,作为新家,用于接待革命同志和农军开会。1930年,邓小平曾与韦拔群在此试办共耕社,开设农民政治夜校,推动了右江地区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。1930年10月,红七军主力北上后,右江革命根据地力量薄弱,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剿东兰,1931年,韦拔群的房屋再度被烧毁。解放初,东兰县人民政府为纪念韦拔群烈士,在原屋基上按原样重建。命名为“韦拔群烈士故居”。屋内置韦拔群半身塑像一尊,四壁有韦拔群烈士生前革命活动简介。“韦拔群故居”后来再度修复时,在前栋屋屋顶上按原样恢复了原有的“瞭望台”(右图),座落于武篆镇东里村的特牙山。(参见黄现璠、甘文杰、甘文豪著《韦拔群评传》第5页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8年9月。)
列宁岩是个天然石洞,气势宏大,洞高43米,洞宽64米,纵深137米,面积达8千多平方米,可容纳2千多人。洞内宽敞明亮,干燥平坦,是一处天然的大课堂。洞的深处有清泉,还有一条长300余米的隧道,直通山后,属进能攻、退能守的战略要地。1922年3月,韦拔群在此借祭北帝神庙为名组织革命同盟,发布《敬告同胞》文告;1925年,韦拔群从广州第三届农讲所毕业归来,在这里举办了广西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,培养右江地区11个县农运骨干276人。学员结业后,右江各地燃起了革命的烈火,使广西右江地区农民运动逢勃发展,为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,创建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。1978年,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元帅题写的“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”,被放大3米见方后镌刻于洞口上方。农讲所中间是课堂,两边是学员宿舍,前方是教员的讲台,讲台后是韦拔群、陈伯民等教员的宿舍,最里面是农讲所的食堂。农讲所内还设有俱乐部和图书阅览室。